菜端走了卻出不了菜 顏家早知如此何必當初

評論台中第二選區罷免與補選之前,我想先介紹一個特殊的制度設計,在規範中不難找到箇中的政治意義。



在某些議會制國家有所謂「建設性不信任投票」的制度,亦即議會提出不信任案之後,必須以過半數以上的議員選出新任總理候選人倒閣案方能成立,以確保不會因為倒閣造成議會空轉,由於新政府缺乏民意認受性,一般會在選出新政府後決定提前大選,以獲得新的民意授權。



舉例來說,西德眾議院於1982年通過「建設性不信任投票」,結束施密特(Helmut Schmidt)領導的社民黨聯合政府,新的科爾(Helmut Kohl)所基民盟政府在翌年重新舉行大選並勝出。拜這個制度所賜, 科爾在1982至1998年間任職德國總理,時間長達16年,任期內促進兩德統一以及歐盟統合,影響歐洲與德國的政治發展甚大。



深入觀察,建設性不信任投票的設計,就是記取威瑪共和因政治惡鬥所產生倒閣頻繁的結果,德國人的政治智慧將倒閣機制加入了繼位人選的「正當性」設計,同時輔以當一選區兩票聯立制將政黨數目限縮在可接受範圍,這兩項制度規範也讓德國的政治維持穩定,避免法國第四共和所面臨的政黨鬥爭的問題。



陳柏惟在罷免案通過後不久,即被解除前立委職務,民進黨與基進黨在溝通後,於中執會後通過徵召前立委林靜儀投入台中第2選區立委補選,相較於被罷免方的政治整合與快速部署,國民黨與在地顏家卻陷入長考,雖然期間傳出不少顏家其他相關人選,但外界評估顏寬恆應該還是最終人選。面對這個怪異的狀態,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問題的關鍵,就像林靜儀所言「菜端走了卻不出菜」,把人罷免掉了卻遲遲提不出替代人選。



平心而論,藍營與顏家之所以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,根本是自找的。當初為了兩位主席的權力考量,前有江啟臣連任主席保衛戰,後有朱立倫需要廉價勝利在內部立威,在仇恨動員的基礎上把顏家給捲進來,嘴裡口口聲聲什麼在地民意或是公民團體,但實在掩蓋不了正當性不足的問題。



顏寬恆甚至罷免最後階段,連派系政治的真心話潛台詞都脫口而出,也讓外界看穿了原來顏氏家族利益、紅黑派系政治、國民黨台中的權力板塊才是這場罷免的初衷。



陳柏惟雖然被罷免,後續的發展卻出乎國民黨與顏家的判斷,導致情勢有失控的狀態。首先是反罷免方在欠缺資源、低調對決的策略下,竟然催出73744票,對比歷次二選區的選票結構,顏家的勢力版圖已經在鬆動,直白說就是顏清標無法自己的政治與社會資本轉讓到顏寬恆身上。



此外,過去在全國選舉的熱度下,顏清標的過往不太容易被單獨拿出來檢證,但是在補選議題浮上檯面後,顏家昔日的黑道恩怨、選舉衝突、鎮瀾宮的改選爭議、兩岸宗教統戰的背景逐漸成為輿論討論的焦點,引導民眾重新思考這種「派系扈從政治」的本質;雖然這種地方派系在彰化與雲林也不遑多讓。



在各方巨大的壓力下,國民黨發言系統給了社會答非所問的答案,顏家父子則是三緘其口選擇迴避,這才讓我想起「建設性不信任投票」的意義,給了個「早知如此,何必當初」的結論。